网络平台视频的编码压缩
关于影视飓风视频提到的平台与画质压缩
# 01.网络平台视频的编码压缩
假如一条视频的参数如下:
分辨率:1920*1080,码率:1000kbps,帧率:30,时长:5s,封装:mp4
这条视频是由一个150帧(帧率x时长=30x5=150帧),分辨率为1920*1080的连续图片通过编码技术,封装成一个0.625MB的mp4视频文件。
这个视频文件如果想流畅在线播放,必须拥有一个不小于1M的独享带宽支持,即网速不低于0.625MB/s。
这些编码技术能将巨大的视频文件压缩,以实现各平台间的流畅播放、下载与转发。
如果你做过视频剪辑,在输出文件的时候,剪辑软件会提供不同的编码技术以及码率供你选择,码率越高,清晰度越高,导出的文件也会越大(当然,不会大于未编码的文件),最终上传到平台所占用的服务器空间、流畅播放所需的带宽以及流量成本就会越高。
一般情况下,分辨率不变,如果降低了视频码率,改变了原有的编码标准,视频清晰度就会不如从前。
单幅画面宽高不变的情况下,画面内的信息密度不同,画质也会不同,而所谓的信息密度,就是视频码率。视频码率越高,视频清晰度就越高。同样是1080p(画幅)的视频,不同的码率会出现不同的画质。
但同样是1080P的视频,在移动端、PC端、电视大屏中的画质感受也有区别。移动端设备的屏幕小,能看到的细节少,超高清视频在移动端反而是过剩的产能。因此,有些视频平台会针对移动端用户提供低码率的视频,从而减少观看视频所消耗的流量。
视频导出时参数已经固定,为什么清晰度还会变化?
当创作者将视频上传至平台,观众可以看到好几种清晰度。在弱网环境中,平台会切给用户切换更低清晰度,保障视频的流畅播放。
其实,并不是一个视频文件有多种清晰度选择,而是一个视频文件被平台编码成多个清晰度的文件,早期某些视频平台会为不同的观看终端转码视频,也是为了让用户弱网环境下看视频不卡顿。
举个例子,平台上了一个新的电影,他要在PC端和移动端播放,这个电影提供了流畅、标清、高清、超清、蓝光五个清晰度给用户选择,那么这个电影就需要编码出来5个清晰度的和5个清晰度的mp4文件,加上源文件,相当于一个电影会存储11个文件。

现在由于H5播放器的大量应用,flv文件用得也越来越少了,某些平台只提供mp4格式视频,就这样,一个电影依然需要至少存储6个文件才支撑5个清晰度的播放。
大家在使用这些小运营商的网络时,可能会发现一个情况:很多时候在观看一些热门电影电视剧的时候,网络飞快一点都不带卡的,反而有些时候访问一些网页的时候,打开就没那么顺畅。这是因为,小运营商通常会缓存一些热门资源的文件,供用户快速下载访问。
这个话题可以讲讲企业公益,视频平台是免费提供服务器存储大家的视频资源的,不过还没想好怎么写,先回到前端开发上吧
文字写于:广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