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如何不带要求的请求(祈祷)
# 04.学习如何不带要求的请求(祈祷)
把慌乱写进文字,把祈祷练成习惯
# 困扰
从学校毕业了,上一周参加了一家国企的笔试,得到了参加面试的邀请,是投递简历以来收到的第一份面试邀请。自己预先没有对这家企业做功课。笔试考的是行测类型的题目,没想到自己顺利通过了。
面试的时间就在不到十天后,邀请的邮件里只有时间和地点,没有面试的内容,自己有一种什么也不知道的感受。
纠结了一会,发了微信给自己的辅导员老师。在毕业之前,我在辅导员老师的办公室做学生助理。
“xx姐,我可以参加yy企业的面试了”
很快收到了回复 “哇冲呀”
自己带着很忐忑的心情接着打字“我们专业有没有在这家企业的师兄和师姐呀 对这家企业的工作内容和岗位待遇不了解 就做了笔试”
然后老师停顿一会,回复“yy的我看一下”
我回复“嗯嗯”结束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那时觉得自己需要做的是收集信息,于是在小红书上发了帖子,加到了群和同样参加了笔试、得到了面试邀请的应届生交流。这家企业官方的招聘信息写的很少,在群里得到的虽然信息不多,但也是了解了一些可能的面试内容。
之后心情仍然觉得忐忑,对自己向老师提出的请求感到不安。自己为什么会觉得不安呢?
# 行动
我的分析可能是错的,但是在分析的时候自己从老师的回答里找到了增强自己信念的文章。
在这次的国企笔试之前,我还参加了招聘会,一家老家的企业写的招聘要求和我的专业、学习的方向很合适。我和hr聊了聊。那家企业是经常和我的一个哥哥打交道的,我把这段经历分享给哥哥的长辈之后,那位长辈和我说:“让哥哥和他们聊一聊呀,刚好他们能够多认识你的哥哥,你也能够和你的哥哥一起在那个地方的附近工作”
我开始想这是不是好的呢?找关系是正确的吗?我的家人也时常在我找工作期间跟我说找谁谁谁帮忙介绍工作,但我有些警惕。
《找关系》 (opens new window)“你要做的,是彻底的算清楚综合收益,也就是所有的成本,所有的风险和所有的期望收益。你最后会发现,是那些圣贤之言和这个综合收益相匹配,所以那些圣贤之言才被奉为道德,而不是相反。所以,你就好好计算清楚“找关系”的收益和成本就行了。”
我没有对找关系本身感到绝对的抵触,但是对没有计算好的事情感到了警惕。我的家人不从事我的专业,对我的专业了解不多,他们说要找的那个关系,我并不认识。我以项目没做完,简历需要修改回复家人,没有联系那一个“关系"
“你为啥要托关系找一个背8000责任、只能拿到4000,并且欠人一张“赏了你一个饭碗,你记住了”的道德支票的“机会”?踏踏实实,不侥幸,一身横练的功夫,不吃亏。”
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靠着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专业技能找到一份工作,在旷野里生存。至少如果第一份工作失去了,我也会安心一些,因为再复刻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条件里不用包含“找关系”。
在学校做学生助理的时间里感受到在办公室里,专业技能其实不是最主要的,老师会很愿意让我们帮忙,教我们修改文案、和其他学生沟通、教了我们送文件的流程等等。
《平庸》 (opens new window) “其实这个世界对人的专业技能要求极低,远远低于对人的社会性功能的要求。有人看出你社会性功能上的优势,给你资源和机会,你不必老去担心你会在专业技能上不能胜任。”
记得在学期末,辅导员老师问我
“xxx,你有考试吗”
我说“有,有一门。老师是有什么事情吗?”
老师说“因为大家都准备期末考试了,需要复习的时间比较长。如果有年级大一些的助理空余时间比较多的话,可以让小的助理去复习,大的助理来值班。但是这样你也要备考,我就让另外的助理先来,下周就该复习就去复习,以期末考为主嘛”
那时需要备考的那一门课程我平时有花时间在学习。所以有信心自己能够通过,就和老师说自己有空的。老师说“加油啊,有空你就来,办公室里没什么事你就复习”
偶然读到了一片回答,是关于要求和请求
《祈祷与祝福》 (opens new window)“祈祷是一种不带要求的请求。是一种自知是错的、可以接受拒绝的、甚至可以接受处罚而不会有任何怨言的、觉得允许被说出来已经是恩德、被对方听到已经有亏欠的请求。”
自己在和问老师的时候,当时的情绪很慌乱,只是抱着没有得到答案也没关系的底线。却不知道自己是在提出“错误的”请求,允许说出来被对方听到已是一种亏欠。自己没有经过“被允许”的这一过程,直接提出了。
“祈祷是你爱一个人时唯一可行的请求方式。它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温柔,而是有所谓爱时必尽的义务。”
“因此,祈祷的人可以安然的依赖这个逻辑,仅仅凭着祈祷的真诚性,就免除了那些怀疑带来的痛苦。ta们毫不费力的祝福了自己。”
现在回想,老师在期末问我的时候或许是在讲一个没有带要求的请求。
自己这一次问老师,则是带着对未来的不安和慌乱,没有得到允许,也没有觉得自己已经是亏欠了。
在关系里自己亏欠了对方也许时常会有,但亏欠了对方而不自知是会影响关系的
# 总结
自己做了一次“错题”,这份错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对,但自己花了时间,又收获到了文章的宝贵句子。带着自己的这份犯错的经历,在素问的故事里写写改改,学习祈祷
文字写于:广东